暑日山河,青春作答
这个暑假
30个地区,150多支队伍
1500余名北大医学青年背上行囊
把课堂搬到田野、边疆、实验室
在乡土脉搏与科技创新之间
写下属于这一代人的医学誓言
把人民健康装在心里
把强国梦想写在脚下
让我们走进校内五家学院
捕捉那些青春奔赴的闪亮瞬间
从黄浦江畔到富春山麓,基础医学院把“健康中国”的宏大命题拆解成一次可感、可触、可复制的基层实验。
实践团在和记黄埔医药交流
实践团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参访
从永城市县医院“6S”管理到桐庐梅蓉智慧医共体,再到上海张江—泰州医谷的创新链,基础青年把课堂搬到CT机旁、稻田边、实验室里。
实践团参访永城市演集街道中心卫生院
实践团在梅蓉精神纪念馆重温入团誓词
永城远程心电图实时回传,梅蓉卫生院一键调片,张江药谷深入医药创新全链条对话产业前沿——基层与象牙塔尖在同一条时间轴上共振。
实践团在张江科学城
医院工作人员和实践团就医共体发展现状进行座谈
在上海张江,同学们第一次看见国产原研药呋喹替尼从分子到上市的全流程,读懂了“0到1”背后的十年冷板凳;泰州医药城里,同学们看到集群化研发如何缩短“救命药”最后一公里;在桐庐“1+4+N”医共体,他们又亲见CT影像如何跨越县域山岭,在5G云端完成一场拯救生命的会诊。
两种场景,一条主线——让最前沿的科技与最基层的需求握手。
实践团在中国医药城参观
实践队员与当地老师交流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疏导措施
北医上海校友的鼎力支持为这趟旅程注入了“传承”的温度。9位来自公共部门、医药企业与金融投资等领域的杰出校友,带着“从实验室到产业、从校园到行业”的鲜活故事,与同学们围坐畅谈,前辈的讲述让“强国有我”不再抽象,而成为一条条可追随的人生轨迹。
实践团与北医上海校友合影
一路走,一路记录,从大都市到县乡村,基础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医疗体系的每一公里,把“强国”二字写进每一次脉动的数据里。
一条边疆线,一串药香囊。从新疆小白杨哨所到云南弥渡、陕西延安、辽宁沈阳,荣药青年带着“安全用药中国行”的旗帜跑成一条“万里药房”。
实践团在西南联大旧址
与石河子大学调研新疆药用植物
在新疆塔城,师生与石河子大学药学院联合,沿国境线重走边防路,在小白杨哨所唱响《小白杨》,与“七一勋章”获得者魏德友面对面,体悟“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防”的忠诚;在紫云谷,他们辨识 20 余种药用植物,为石泉社区老人量身定制中药香囊,把“青绿讲堂”搬进牧民帐篷。
实践团在小白杨旁合影
实践团成员与当地居民亲切交流
在云南弥渡,师生深入北京大学定点帮扶县,与挂职干部同走“双绑”蔬菜大棚,记录“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如何让农户收入翻番;在“快乐小陶子”童书馆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他们用动画、实操和“一对一科普小课堂”把儿童心肺复苏、老年人安全用药知识送进 300 余名群众心里。
实践团在云南弥渡参观蔬菜大棚
实践团在弥渡县医院开展用药调研
陕西西安,师生们走进西安事变纪念馆、八路军办事处、枣园旧址与延安革命纪念馆,在窑洞灯光下重读《论持久战》,在《南京照相馆》的光影里对话民族苦难。
实践团在枣园革命旧址
辽宁沈阳,他们走进中国工业博物馆和东北制药,聆听安静娴院士“以国家需要为志向”的制药初心。
实践团与东北制药进行座谈
从帕米尔高原到滇中红土地,从黄土窑洞到共和国工业摇篮,药学院青年把“安全用药”的科普火种、药用植物的绿色希望、医药报国的初心使命,播撒在万里山河。他们用脚步丈量祖国,用专业守护健康,用青春向党和人民报告:强国复兴,药学有我!
实践团在永胜县疾控中心开展调研座谈
实践团走访永北镇梨园社区
在梨园社区、凤凰公园,用265份问卷+创意晴雨伞,把心理健康知识送进千家万户;在程海湖畔、食用菌基地,记录绿色产业与生态振兴的“永胜样本”。
实践团成员在社区、公园、医院做问卷调研
在南昌,师生走进八一起义纪念馆、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旧址、方志敏烈士陵园、小平小道陈列馆,重温“八一精神”与改革开放初心;
实践团在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
与南昌市疾控中心共建教学科研基地,聆听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章金媛讲述志愿护理故事,感受“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提灯精神。
实践团与章金媛女士进行交流
两线并行,公卫青年把红色基因、专业所学与基层需求紧密对接,以青春与专业回应“健康中国”与乡村振兴的时代召唤,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守护人民健康的誓言写在每一次实践里。
这个暑假,北大护理学院师生把“提灯精神”带进了贵州金沙与福建邵武。
27小时绿皮火车后,赤水河畔的微风与松涛一起扑面而来。走进钱壮飞烈士陵园,敬献白菊、重温誓词,随后沿红军南渡乌江遗址聆听隐蔽战线的红色故事。
为钱壮飞烈士敬献白菊
实践团在南渡乌江遗址
在金民、红兴社区,他们面向儿童开设血糖管理与心肺复苏小课堂,动画+实操让急救知识“看得见、学得会”;夜间的日评会上,同学们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与酒厂匠心、乡村振兴感受写进同一份成长笔记。
实践团在红兴社区与金民社区进行健康宣教
同一时间,邵武团穿梭在市妇幼保健院、中医院、市立医院及水北、下沙镇卫生院之间:在中医妇幼馆体验针灸+推拿,在孤独症康复中心感受语言社交训练的温度;在“免陪照护”病房、蛇伤与骨伤专科,看基层医护如何用竹夹板、草药包守护乡亲“劳动力量”。
实践团在邵武市妇幼保健院
在中央苏区纪念馆、廖俊波事迹馆重读烽火与奉献;走进竹立方、和平古镇,看非遗与数字科技如何点燃乡村振兴。
实践团在邵武竹立方生态科技馆
实践团参观拿口镇廖俊波先进事迹展示馆
600里山川,留下的是急救技能、健康科普与红色火种;带回的是服务人民的坚定誓言。北大护理学子用专业与温度证明:青春在一线,提灯在路上。
技术让生命延长,人文让生命有光。
鹭岛潮声里,医学人文青年把课堂搬进红色与科技交织的厦门。
他们先赴陈嘉庚纪念馆,在“卖大厦建厦大”的实物与照片前读懂“教育为立国之本”,于集美解放纪念碑下重温入团誓词,将嘉庚精神写进守护人民健康的初心。
实践团在陈嘉庚纪念馆
随后深入华西厦门医院:在舒缓医学病区,他们用绿、橙、红三色卡片讨论生命议题;在神经精神疾病中心、消化疾病中心、健康管理中心,他们与医生共同查房、病例研讨,直面“肿瘤坏消息如何告知”“病耻感怎样纾解”等人文难题,体会多学科一站式服务的温度。
实践团在华西厦门医院
脚步移至美峰创谷、致善生物、八叶草生物医药、类器官与类脑智能创新实验室,了解政产学研协同构建创新体系,触摸类器官前沿,在与校友交流中开阔学术视野、明晰职业发展方向。
实践团在高新企业采访
在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老照片与复原场景告诉他们:改革不是口号,是让每一位普通人被看见。
实践团在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
25名师生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完成一堂立体思政课——把家国情怀写进医学人文,把人文关怀带进科技创新,把“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带回校园,继续书写健康中国的新篇章。
归来仍是出发
北大医学青年把一路的
泥土、露珠与心跳带回校园
也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信念
撒向更远的天地
愿他们永葆少年热忱
以热血初心
守护人间无恙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