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再集结,征程谱新篇
以梦想为帆,以实干为桨
132支新时代文明实践队
奔赴广阔天地
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耕耘希望
于志愿服务的实践中传递温暖
科普知识深入乡间,爱心义诊沁润人心
用智慧播撒文明火种
以奉献诠释青春担当
南大学子正以赤诚之心与昂扬之姿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抒写青春华章
✦
•
✦
医路护晓,情暖乡村
第二临床医学院“医路护晓”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遂川县黄坑乡周园村,专访十三年如一日坚守乡村、用爱心点亮留守儿童成长之路的“江西好人”李昆平老先生。
这位被孩子们亲切称为“留守儿童守望者”的李昆平老先生,自2012年起便自掏腰包创办了“阳光家园”,为周边村庄的留守儿童提供课后辅导、心理疏导和生活帮扶,默默守护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实践队员们通过聆听老人感人事迹、开展健康调研与关怀行动,以医学生特有的方式传递温暖。
创新传承,青春赋能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深耕兴国故里,传承红色基因” 新时代文明实践队走进赣州市兴国县,以“红色教育+社区服务”为双轮驱动,开展涵盖遗址考察、精神传播、安全教育等多维度的实践活动,为社区发展注入青春活力。
实践队创新开展红色文化传承活动:打造移动式“红色课堂”、提供个性化讲解服务、编排非遗文艺展演、精心策划“重走反‘围剿’之路”实景体验活动。此外,实践队还发挥专业优势,为南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搭建线上红色教育平台。队员们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切实解决了社区实际问题,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为红色文化传承和社区建设注入了青春活力。
银发沐光,医养相伴
第一临床医学院“银发沐光,医养相伴”实践队奔赴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开展了一场以“老年人慢性病自主管理”为核心,融合红色教育、健康服务与乡村关怀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一附属医院驻村工作队联合第一临床医学院实践队,在兴源村创新开展“七一五项行动”乡村振兴专项服务。该活动为老党员搭建“天安门”幕布圆了合影梦,组织同包“初心饺”活动,并提供健康体检;组织党员赴廉洁教育馆接受“清风”教育,召开“智汇兴村”座谈会并征集振兴良策;带领党员参观黄精加工厂、5G卫生室等帮扶项目,以多样行动凝聚乡村振兴力量。实践队以医学专业知识为依托,将健康服务与人文关怀相融合,通过健康宣教和基础医疗护理等方式,切实提升老年群体的健康管理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健康保障。
生命护航,守护平安
学生3S救护会“生命护航”急救宣讲团于6月29日前往景德镇乐平市塔山街道,开展为期五天的暑期实践活动,助力乡村文明建设,普及急救技能与防溺水知识。
实践队员秉持高度的责任意识,与社区协同开展水域安全检查工作,巡江巡塘排查溺水隐患、清理周边垃圾,并结合当地实际案例开展急救知识宣讲,为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防线。他们还通过通俗口诀讲解海姆立克法,演示心肺复苏标准动作,让专业急救技能走进乡村,为当地百姓安全筑牢防线。
薪火相传,点亮温暖
马克思主义学院“星星之火”文明实践队前往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更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主题宣讲活动,并进行了爱心物资捐赠。
实践队员们参观秋收起义更田宿营旧址,聆听“三吊钱”“收毛豆”等革命故事。他们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忆来路,赴新程”主题宣讲,讲述抗战历史与精神内涵。活动后,队员们还向村内儿童捐赠了30双新鞋,用红色传承与爱心关怀温暖童心。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子在红色文化的滋养下,坚定了理想信念,磨砺了意志品质,锤炼了过硬本领,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立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书写更为绚丽多彩的青春篇章。
追寻足迹,生命同行
生命科学学院“生命同行”新时代文明实践队走进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开展以“重温红色记忆,点亮生命之光”为主题的红色教育实践活动。
实践队员们参观了红五军团司令部旧址、石城阻击战纪念园和革命烈士纪念馆,透过文物、史料和战斗遗址,重温革命岁月,感悟先烈的坚定信念与牺牲精神。实践队还深入大畲村参与劳动实践,在千亩荷田学习采莲,向农户请教剥莲技巧,指导孩子们进行标本制作。队员们热情高涨,在劳动中体会到了农事艰辛与收获喜悦。这次活动让青年学子既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又在劳动实践中磨炼了意志品质,实现了思想与实践的双丰收,实践队员们立志要传承红色基因,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博学砺初心,笃行担使命
南大学子以知行合一的赤诚之心
将青春誓言践行于奉献之路
在服务社会的征程上
共同书写“强国复兴”的青春答卷
亲爱的同学们:
鉴于当前高温、强降水、台风等极端天气多发,户外活动存在潜在风险,同时,工矿企业场地活动安全及交通出行安全等也应引起重视。各实践团队须严格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切实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将安全管理贯穿实践活动全过程。
责任编辑:王作强
初审 :董承臻
终审 :刘春香 张术秋
版权与免责声明:(1)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信息传递,并非商业用途,(2)本网所转载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 (3)本网转载文章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相关问题,请在壹周内通过电子邮件与本网站联系,邮箱:zy91370786qq.com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对内容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